(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浦东新区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以及配套《实施细则》的落实,上海浦东新区自动驾驶汽车真正迎来了无人化阶段。“无人车”真正上路了。记者从7月8日举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3)智能驾驶论坛获悉,百度智行、AutoX安途、小马智行作为首批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发放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许可的企业,将可以在浦东新区行政区域内划定的开放测试道路划定路段、区域开展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浦东新区立法优势以及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自动驾驶无人化商业应用奠定了基础。此次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从封闭道路走向开放道路,并从车内有安全员状态转变为车内无人化状态,推动了无人驾驶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加快了自动驾驶企业在浦东新区商业化步伐。这标志着浦东新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迈入了新的征程。
上海市浦东新区首批无驾驶人路测牌照发牌仪式
上海市浦东新区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发车仪式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汤文侃表示,上海作为我国汽车产业重镇和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始终坚持以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发挥应用场景牵引作用、强化顶层设计政策供给、探索车路网云一体化协同应用为着力点,以抢抓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机遇,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高地。未来,上海将持续推动智能驾驶的场景打造和生态构建,全面汇聚行业各方智慧,充分调动各方在协同创新、协同变革等方面的积极性,以共谋智能驾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车联网、传感器等领域技术不断突破,带动了无人驾驶能力持续增强,为交通运输业带来深刻变革。 东海大桥桥头到洋山港,往返72公里的物流环线,是目前全球最长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场景,承担着上海这个世界第一集装箱大港的进出口吞吐量。2022年7月18日开始,上海在东海大桥开启国内首例社会道路自动驾驶“减员化”测试,分阶段减少人员参与,保障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落地,最终实现“真无人”。 未来,智能重卡的商业化运营将有效缓解东海大桥通行压力。东海大桥是洋山深水港唯一的陆路集疏运通道,在此进行5车编组跟驰自动驾驶运输作业,将进一步打破离岛跨海大运量运输瓶颈,提升至少40%的通行效率,节省至少80%的人力成本。 根据《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报告(2022年度)》,截至2022年底,上海累计开放926条、1800公里道路,基本实现嘉定464平方公里和临港386平方公里区块全域开放,里程位居全国首位。上海积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创新实践,截至2022年底,累计有28家企业 602辆车开展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测试里程累计逾1225万公里。 完备的场景、优良的测试应用环境,吸引大量创新企业落地扎根上海。 纵目科技是一家扎根浦东张江近十年的高科技企业,目前已成为中国领先的自动驾驶(AD)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技术及产品供应商之一。在公司负责人看来,从产业链配套的角度来看,大量国际零部件企业巨头聚集于长三角,选择这里落户具有很大优势,助力企业搭上自动驾驶行业的快车道。 智己汽车同样将总部设在张江科学城内,本届大会带来旗下“新世界驾控旗舰”智己L7及“智能纯电中大型豪华SUV”智己LS7。智己汽车用户主理人透露,企业正在和AI行业头部机构进行不同程度的定制预研,将成为行业首个接入GPT大模型的智能汽车品牌,创造虚实融合的多维出行场景。 一系列法规政策也先后出台,令立法创新有章可循,无人驾驶前景可期。 浦东新区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的落地实施,使相关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可在浦东新区特定区域进行测试、商业化运营等工作,而且可以在“车内不配备驾驶人和测试安全员”的情况下进行,让无人驾驶产业突破“主驾无人”。 该浦东新区法规施行后,首批8家企业获颁“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测试通知书”,通知书的发布意味着企业可以正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的无人驾驶的道路测试和运营测试,也预示着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在大规模、常态化的无人驾驶商业示范运营路上更近一步。 到2025年,上海将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体系,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责任编辑:王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