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互换应真心换真心,别让诚挚交流“走了调”

2023-08-28 19:42:22来源:中工网


(资料图)

近日,互换特产活动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爆火。活动规则很简单,网友各自准备一份家乡的特产,通过网络邮寄给彼此,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礼物与品味不同的地区特色美食。许多网友还在特产互换中标注“真诚”和“信任”,将其视为增加友谊,拉近彼此间距离的机会。然而在“互换特产”走红之时,也有一些网友曝光了自己的受骗经历。比如,有网友向封面新闻爆料,她向网友寄去几百元的特产,最后只收到两包纸巾,也有网友称刚寄出东西就被对方拉黑。

“特产互换”的本质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同线上陌生人交往的形式,这种社交风潮的出现满足了我们对于熟悉生活场景之外世界的好奇心。与素未谋面的网友相谈甚欢,通过网络联系互赠家乡的特色产品固然浪漫,但由于这种相互邮递更多地建立在口头约定与个人的道德约束之上,难免会有部分特产邮寄出现成本不对等的情况,甚至会有破坏“规则”的欺骗行为出现。

在同网友进行“特产互换”之前,做好约束与保障十分重要。尽可能使得双方购买自己家乡特产付出的成本处于一个对等且合理的区间,考虑双方的条件与承受能力。同时,也应该具备一个好的心理预期,做好心理建设。避免出现因投入与回报的不等,或收到的特色产品不如人意,而出现失望情绪乃至争端,这就背离了“交换特产”的初衷。

虽然提前的约束在特产互换的过程之中可能看起来有些“不近人情”,用价格衡量的善意与友谊可能会使这种交流有些许尴尬。但如果多数群体可以遵循并形成风气的话,就可以在陌生人“特产交换圈”内部形成一种契约精神。有了潜移默化的规则,才会使得人们在网络互换特产时,既不失礼貌又有更多的保障。

其次,相关部门的监管以及平台自发进行约束,也有利于“特产互换”这一交友模式的良性运转与推广。部分“特产互换”中欺诈行为的出现,大多是钻了这一网络交流模式刚刚兴起不久,各种规范运行体系、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以及平台多样带来的用户隐蔽性的空子。治理邮寄中的欺骗行为,除了个人的自我约束,也要通过设立相关法律条例,划定红线,加强对其的打击力度,从而让欺骗者认识到“骗”来的特产并不好吃。

尽管“特产互换”这一形式尚处在探索阶段,但从社会和谐角度来看,“特产互换”无疑是互联网时代下“社交疏离”的温情补充,可以通过这个形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正如那句“真诚才是必杀技”,当远在山川之外的网络友人本着诚挚交流的态度,准备好心意十足,也“新”意十足的特色产品时,收件人都会收获满满的感动从而对该地域甚至社会面的个体存在善意。我们更希望构建一个良性的特产邮寄交流体系与循环体系,让带着善意和温情的特产包裹沟通起网络的两端。(梁宇飞)

来源:红网

标签:

今日热门
More
生意
返回顶部